内容详情

  1. 首页
  2. 言论
  3. 领导讲话
  4. 内容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加快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姚郁

(2019年6月25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六年来的工作回顾

五届一次教代会以来,学校在工信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把握办学规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集中力量破解了一些影响和制约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把握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召开第四次党代会,明确学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举措,凝聚全校师生的发展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接受工信部党组专项巡视和党建专项督查,抓好问题整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不断加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严肃处理违规违纪党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重视发挥分党委、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决策机制,筑牢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六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民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二)坚持“三海一核”特色办学,学科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学校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加强学科建设的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启动“兴海学术团队”建设、梳理基层学术组织、推进“三海一核”特色体系化建设,提出以“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等4个学科群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结构,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总体布局。成功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科技创新大会,制定《综合改革方案》《“双一流”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得以学科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校师生支撑和贡献“三海一核”办学特色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学校成功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六年来,新增数学、工程博士等9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3个工信部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国家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获评A+,控制科学与工程获评A-,参评的一级博士点学科均进入前30%。

(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实施大类培养,探索本研贯通培养模式,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6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22人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入选人数创历史新高。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导师遴选机制,获教育部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与军事科学院合作,开展高端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六位一体”的学业发展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探索书院式育人模式,建立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要形式的“三全育人”大教育格局。推行“三三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获得“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3项国家级称号。六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15项。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新增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新增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名师9人,新增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6门。首获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2个项目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率居全国高校前列。

(四)实施“5531”行动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加强人才引培力度。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实行管理人员职员制,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以绩效为核心的分配激励机制,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激发。六年来,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专家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项目4人、“四青”人才13人、省部级各类人才40余人,1个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高素质教师成为支撑“双一流”建设的中坚力量。

(五)发挥科研先行引领作用,科学研究呈现良好态势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系统谋划重大科研任务,解决一批国家和国防重大问题。科研经费总量和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不断提升,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不断增长。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验收,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一级保密资格。六年来,学校获“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和“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获6项国家级科技奖、38项省部级及重要学会一等奖,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批舰船动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工信部、黑龙江省认定,新增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六)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坚持把国际化融入办学各方面,来华留学生招生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在校留学生稳定在1400人规模,2018年学位生824人,学位留学生比例超过50%,是2013年的1.7倍。“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第一批学生顺利入学;“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正式签署协议;“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研究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等项目顺利获批。聚焦学科群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师生年均出国交流近千人次。承办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科技创新合作系列活动,与克雷洛夫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内容纳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工业合作分委会第三次会议”纪要,重点推进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世界首个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科技部认定,4个国家级“111”创新引智基地实现4个学科群全覆盖。1个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学校孔子学院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七)积极拓展外部办学资源,服务需求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充分发挥“三海一核”特色优势,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成果和服务。学校成为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四方共建高校和工信部、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与哈尔滨新区共建碧海产业园,打造海洋工程、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大力推动高科技成果在地方转化,成立了15家“哈船”系高科技企业。积极推进智库建设,3个智库入选工信部智库名录,1个智库入选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学校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获批,已全面启动主体功能区建设。青岛船舶科技园积极参与青岛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树立全国高校服务融合创新发展的标杆榜样。烟台研究院总体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并破土动工。深圳海洋研究院有序推进论证。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继续教育全年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精心组织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校友工作蓬勃开展,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八)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内部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哈尔滨工程大学章程》获准实施,以章程为统领“1+5”为基本框架的学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健全完善教授治学的工作机制。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校长信箱、学生校务参事等渠道,支持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决策、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实现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的院系绩效考核和以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机关直属单位绩效考核,不断激发院系、基层学术组织和教师的内生动力。机关职能梳理和机构优化整合不断深化,“小机关、大服务”由理念逐渐走向实践。

(九)多措并举推进条件建设和民生工程,师生获得感不断增强

我们坚持把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建成哈军工纪念馆、海洋文化馆并成为全国教育基地,启航活动中心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哈军工文化园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成61号楼、31B综合实验楼和3栋学生公寓,全面完成院系空间布局调整。开通校园南北环路,新建体育馆初具规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改造校医院、改扩建幼儿园、新建助学超市、开通校园巡游车、建设图书馆夜读区等一批师生关切、温暖贴心的服务举措广受赞誉;开展校园安全秩序综合治理,送餐车、违规犬类等长期困扰师生的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治理。2018年教职工岗位业绩津贴总额较2013年翻一番,为教职工办理省直公务员医疗补助,全面落实离退休人员政治、生活两项待遇,教职工待遇不断改善。

各位代表!

六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既是工信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校上下精诚团结、坚韧不拔、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学校老领导、老同志,向在各岗位上勤奋进取、积极贡献的教职工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和总结过去六年取得的成就,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学校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下功夫,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我们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定不移地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三海一核”特色办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校始终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形成了“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三海一核”特色办学不仅来自于学校长期办学的历史积淀,更多是在精准识别需求、主动服务需求过程中打造而成。学校坚持“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发展,推动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体系和师资队伍全面形成“三海一核”特色属性,带动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提升,这是工程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学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学校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统筹推进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强化办学质量和效益,推进学校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这些宝贵经验是学校发展建设积累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学校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各位代表!

我们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和师生员工的期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思想认识方面,思想解放不够,存在“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敢闯敢试、追求一流的精气神不够,缺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二是在党的建设方面,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未到位,理论学习抓得不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到位,形式主义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在办学实力方面,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学科交叉融合严重不足,缺乏学科高峰;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稀缺,教师流出问题日益凸显;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主动性不够,高水平原创性产出严重不足;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强,成效不够显著;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层次不高。四是在支撑保障方面,全校上下拓展资源、勤俭办学的意识不强,办学资源紧缺,统筹配置不够,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还有较大改善空间。五是在管理服务方面,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术团队的发展活力不足,内部治理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机关部门创新意识不强、领域拓展能力不足以及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和协调沟通不够,尚未真正形成合力。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学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去年,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确立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总方略、总遵循,全面开启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吹响了推动“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的号角。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绘制了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既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机遇。

从时代发展趋势看,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和目标需要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推动国家发展、引领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我们的大学必须在更高的站位上引领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需求越来越多样、要求也越来越高。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面而来,以MOOC为代表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如何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应答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呼唤,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把握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是对学校发展潜力和定力的重大考验。

从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看,从内部讲,自“双一流”启动建设以来,高层次人才竞争呈现白热化,甚至还出现了非理性竞争的现象;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各高校对学科建设开展深入研讨与深刻反思,学科竞争的剧烈程度前所未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生源质量、科学研究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外部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走近世界教育的中心,未来将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治理。在ESI、QS等若干世界大学排名中,我国高校位次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拓展了师生的跨国流动,也向加快形成富有活力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了要求和挑战。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中,学校要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就必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克服资源、地域等不利因素,走出国门与全球高水平大学同台竞技、取长补短,实现由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从行业区域发展走势看,海洋强国、造船强国、核工业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强国目标与学校优势学科高度契合,为学校带来了重大机遇。国防科技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需求极端迫切,学校具有国防特色优势,更应把握融合创新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同时,国防科技工业大开放也使学校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传统优势学科领域,国内综合实力强、基础研究能力扎实的“985”高校纷纷加入海洋、船舶领域的行业竞争当中。龙江进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发表两次重要讲话,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教育部近期也要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东北教育发展新突破,增强服务全面振兴战略能力的实施意见》。目前,黑龙江着力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区域内高校必须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俄合作等,主动加强协同创新,加大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研用结合力度,以高质量的成果助力龙江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为龙江振兴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充足的创新动力。学校要把办学优势转化为支撑引领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在促进行业和地区创新能力提高上,要体现哈工程作为,贡献哈工程力量。

各位代表!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我校既面临着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机遇抓不住可能就是挑战、挑战战胜了可能就是机遇。我们有抓住机遇、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和能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十三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适应形势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冲破陈旧观念的禁锢束缚,摆脱习惯做法的路径依赖,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战略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围绕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点带面的总体思路,树立一流理念、围绕一流目标、坚持一流标准,用体系化思维推进“双一流”建设,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坚实、更快速的步伐迈向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要进一步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建校100周年左右,要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是第四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蓝图虽好,如果没有真抓实干,终究只能是蓝图。我们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这样学校的发展才能有强劲动力。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党的根本属性和推进事业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加快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三、准确把握新阶段“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

未来五年,是学校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第一阶段,也是“双一流”建设一期验收和启动二期建设的关键时期。四次党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学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迈入新阶段。本次教代会的召开,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四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内涵发展,把握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步伐,将“双一流”建设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是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学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努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进入工程大学的每一个学生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一是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基础任务。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内涵,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教育格局。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出台实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明确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积极对接国家“双万计划”,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认证工作常态化,重点培育并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将“新工科”理念全面融入本科教育过程,构建特色鲜明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并完善本科优质生源选拔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出台实施《教学质量保证标准纲要》。大力推进研讨式教学模式和累加式考试方式改革,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和智慧教室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材资源,培育打造一批“哈工程金课”,力争产出一批重大教学成果。二是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赋予导师招生环节的参与权和自主权,着力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提高研究生待遇,激发师生创新活力。加速构建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完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新形势下留学生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三是完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四大机制。完善科研育人机制,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进科教融合,通过高质量的课题、高水平的学术训练、高水平的科研条件,培养学生深厚的知识基础、前沿的学术视野。完善实践育人机制,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各种社会实习实践中受教育、长见识、增才干,强化实践教学,拓展实践实习训练,使学生在实际专业训练中,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优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企业孵化、运行保障体系,使学生在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聚焦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学科育人边界,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校企(院所)联合培养模式,多方创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人人成才。

(二)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高水平科学研究是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是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也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把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在创新领域努力做到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一是坚持科研先行,谋划实施重大项目。要将科研先行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提高发展站位,转变发展理念,以科研先行带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牵引“双一流”建设提档加速,促进各类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紧盯国家重大需求,改进科研组织方式,从自主可控、新军事斗争准备等方面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以研究中心为载体,组织谋划校内联合攻关,超前布局前沿基础研究、培育重大创新任务。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形成交叉融合学术团队,构建“重大项目-重要成果-高端人才-高水平团队-重要平台”的良性互动机制。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为核心,抢先布局战略必争领域,采取跨学科深度交叉创新、广泛协同合作等模式做实研究中心,提升组织、凝炼、落实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持续培育产出重大科技成果。二是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总源头,决定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船海核领域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大力支持理工融合发展,以理促工、以工强理。强化基础、交叉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重点支持围绕融合创新“10+X”方向开展基础研究。注重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凝炼科学问题,促进工科优势转化为基础研究优势。设立并做实基础交叉研究特区,力争在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海洋信息、深海装备、极地科学、新材料等新兴交叉研究领域实现突破,抢占前瞻性制高点。三是提升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完善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充分运用现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与企业、院所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强化协同承担重大任务、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力争每个学科群各建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111引智基地”和1个协同创新中心。加大体制机制探索和责任落实,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打造体系健全、机制创新、市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我们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一是以师德师风为首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把“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健全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把考察师德师风表现落实到教师考核评价、晋职晋级、评优奖励等各环节。要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结合学校实际优化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强化院系引人育人主体责任。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稳定、引进、培育相结合,探索人才政策特区,加大人才引培工作奖励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力争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大幅增加。以岗位绩效津贴分配改革为契机,加速推进办学重心下移,发挥院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增强院系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权。增强基层学术组织活力,选好、用好、发挥好学科带头人作用,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突出团队在优化人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强化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营造开放合作的工作氛围,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合作,提升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三是统筹协调各支队伍发展,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配置各类人员比例,推动各支队伍平衡充分协调发展,提升队伍整体水平,满足一流大学建设发展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按照“1+N+X”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化的实验队伍体系。全力打造一支能够满足“机制创新、领域拓展、服务支撑”要求的管理队伍。完善教师分类管理,探索实施教师准聘长聘制度,实现人才支持体系与准长聘体系的有机融合。全面建立以岗位聘用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强化合同管理,完善考评机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让每一个为学校付出劳动、做出贡献的教职工,都得到尊重、得到认同。

(四)深化开放办学

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也是重要推动力。我们要更新理念,打通接口,开疆拓土,形成全方位融入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一是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水准的育人品牌。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稳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联授学位。提高中长期海外学习占比,提升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学生数量。拓展本科留学生规模,稳定留学研究生规模,学位留学研究生比例达到70%。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重点做好各类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工作,推进与行业内大型企业联合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高端装备出口目的地国家留学生工作。二是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实现产学研用合作网络化。创建国际产学研合作网络,加强与我国战略伙伴国家大学、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并有效运行南安普顿联合学院,吸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使联合学院成为学校拓展国际合作的窗口和品牌。推进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际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对英对俄科技和人才合作,建设运行一批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动力等学科群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和项目。三是强化院系国际合作主体作用,推动国际合作常态化。推动院系自发开展国际合作,在ICNAME、ISSNP基础上,实现每个学科群各建一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组织或品牌国际学术会议。搭建学科专业国际化平台,建立完善的学科国际专家咨询机构,实现国际评估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优势专业参与国际教育评估认证,提升专业国际影响。组建国际协作创新团队,聘任全职高层次外籍教师,增加实质引进的外籍研究生指导教师。探索后备师资国际培养模式,做大做强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博士后队伍。

(五)坚持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是实现追赶超越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定不移丰富和发展“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和内涵,坚定不移服务引领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强化特色办学品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取得广泛共识。一是构建特色高水平学科发展体系。紧抓船舶海洋与核能领域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将传统特色优势学科和方向,向深海、极地、信息、动力、核能等国家急需和重点发展领域拓展,增强特色学科和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其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进一步加强通用和基础学科在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中的参与度,打造基础学科创新发展平台,增强通用和基础学科特色属性,发挥其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促进文科与工科有机融合,凝炼特色精品文科方向,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增强文科与船海核领域的融合度,发挥其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互补性作用。积极布局新兴学科,把握前瞻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大力拓展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技术、海洋科学、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学科领域发展,增强新兴学科发展活力,发挥其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增长性作用。加强学科群和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学科间特色牵引和互补支撑作用,提高学科交叉融合度和贡献度。结合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双一流”一期、二期建设,依托现有学科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结合学科体系建设培育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力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保持国内领先、进入世界一流,核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其他学科位次前移。二是做好融合发展大文章,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发展。要以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与兄弟院校和研究机构、军工企业集团等战略合作,探索融合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承担国家重点任务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依托学校技术优势,积极融入产业技术链条,打造融合创新产业板块,增强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反哺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龙江行动能力,重点发展极地科学研究,打造极地大科学中心和实验测试基地。三是找准特色发力点,做实学校发展增长极。紧扣“四个功能”定位,深度对接国家和山东省海洋强国战略等发展战略,以青岛科教区为核心,统筹推进近浅海海上试验场、舰船保障基地、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建好用好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紧扣“大海工”定位,发挥科教融合试验田作用,积极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新机制和新模式,打造引领全国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烟台研究(生)院。紧扣“开放办学的桥头堡”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筹备深圳海洋研究院建设。依托青岛、烟台、深圳三地,积极探索校校深度合作新途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四是构建“三海一核”特色文化体系。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继承和弘扬哈军工传统,传承“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船海为特色”的文化基因,弘扬“三个第一”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赋予“三海一核”特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大学文化在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勃勃生机。

各位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建设“双一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和建设导向,把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建设始终。要加强党的建设,以“一流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强化责任意识,筑牢全面从严治党根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四、2019年主要工作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学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是实施《“双一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最重要的一年,要围绕“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要求,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表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前谋划学校“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不断丰富和强化“双一流”内涵建设,使学校各项事业进一步聚焦“双一流”,发力“双一流”。

(一)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我们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出台实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施方案》。积极、主动、自觉地全力配合巡视工作,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巡视反馈的问题全面整改、彻底整改。完善政治巡察机制,启动对基层党组织的巡察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二是着力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学校全面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凝心聚力、谋篇布局。强化协同工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落实落地。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创新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提升党支部书记“一动员五带头”能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五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以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努力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

(二)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始终摆在核心地位。一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小班励志大讲堂”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阳光育人环境。加强学生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校内外培训,推进育人能力提升。开展“四区”文明建设活动,加大诚信教育,严肃考试纪律,以优良考风促进优良学风建设。二是全面强化本科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以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三级课程支撑能力培养体系,推进“四个回归”系列教育教学改革落地落实。全方位加强专业认证,推进海洋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建设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试认证,组织自动化等5个专业进行专业认证。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推进学校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对接与转化。强化校院两级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建立学院、专业教学质量年报制度。推进小班授课,完善助教制度,启动取消90人以上教学班工作,制定《智慧教室建设规划》,全面支撑MOOC、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制定年度《生源质量提升工作方案》,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三是稳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探索导师资助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导师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信息库。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重点环节监控,建立学位论文三级抽检机制。加强课程建设,培育研究生精品课程。深入推进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扩大与大院大所联合培养规模。加大工程博士培养力度,加强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科交叉培养专项工作,出台博士研究生交叉培养项目实施意见,推动设立优势领域、新兴领域目录外二级学科,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四是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三三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业教育学院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普及率和覆盖面,积极引入创业导师和创投资金等社会资源。办好国际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三)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是学校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各项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入开展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人才工作的良性发展。一是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管理服务队伍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职工专业水平。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在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实行师德考评“一票否决”。二是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引培力度。加速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坚持开展海外引才宣讲,引导院系自主赴海外宣讲,举办第四届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确保新进海外高水平大学优秀博士生数量稳步提升。结合学院科研发展与国际交流规划,实施“一人一策”“一院一策”,精准开展引才工作。加大后备人才培育力度,力争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长。做实海外研修基地,加大青年骨干教师派出力度。三是持续深化学术团队建设。稳步实施兴海学术团队建设工作,制定《团队建设指导意见》,开展第二批团队评估,完成第五批团队遴选。完善“学术大师+创新团队”发展模式,着力引进海内外高端领军人才,探索特区政策,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资源调配权,加速高水平创新团队成长。四是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院系人事管理体制,构建以发展贡献为导向的教师岗位聘用与分配制度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深化教师分类聘用与管理,出台实施《第四轮教师岗位聘用工作指导意见》,完成院系教师岗位聘用方案。启动实施教师准长聘工作。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成院系绩效津贴分配方案。制定机关直属单位岗位津贴标准。制定《教职工校外兼职管理办法》,规范兼职管理工作。

(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我们要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前瞻性研究,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输出建设性社会影响。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充分发挥科研先行军作用。超前布局“十四五”科技工作,从谋专家、谋规划、谋指南入手,谋划学校“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方向。落实一批重大创新任务,系统培育谋划一批国家级奖项,加速推动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论证。二是优化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打造科研工作新的增长点。纵深推进三大研究院及若干研究中心建设,结合学校科研发展总体规划,拓展新兴领域,催生重大成果产出。引导航建、计算机等学院梳理明确重点方向,指导配建支撑团队,拓展和夯实科研渠道,与行业优势单位深度协同,不断提升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能力。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出台《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惩戒学术不端。完善智库建设框架体系,培育智库平台建设。以军工保密资格复查为契机,完善保密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做好队伍建设规划。研究出台《实验室管理办法》,梳理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切实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

(五)加大国际合作交流。我们要以国际标准推进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把国际竞争思维贯穿学校工作方方面面。一是加强国际联合学院、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完成海洋工程国际联合学院答辩,筹备办学。推进中英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上协调均衡发展。二是深化对外合作。深化与俄罗斯、乌克兰科研院所合作,重点落实与克雷洛夫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完成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的检查评估,开展对俄人员培训、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极地领域研究。三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营造本科生海外学习氛围,推进本科生国际交流。开展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班试点。推进“111”引智基地建设,提升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入选率。加强来华留学生招生品牌建设,拓展国字号奖学金项目。加强考试中心建设,确保托福中心通过验收。

(六)加强校地合作共赢发展。社会服务是大学的职责,我们要以优势抓机遇、以贡献求支持。一是服务龙江全面全方位振兴。引导科研队伍解放思想、提高站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融入龙江全面振兴、融合创新深度发展,做好极地大科学装置等重点工程论证,积极参与东北全面振兴等重大工程项目,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进“四方共建”协议和省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内容的落地落实。二是积极推动与青岛、烟台和深圳等地的合作。加速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建设,制定《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建设计划纲要》和《各专项行动任务工作方案》,并逐步落实;年内8栋单体建筑主体封顶,为明年基地一期建设全面完工奠定基础;完善海上试验场项目建设方案,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地方支持。推进烟台研究院建设,制定《总体建设方案》,明晰“大海工”内涵、方向以及校企合作内容;完成一期主体建设,启动二期建设规划论证。推进深圳海洋研究院设立方案论证实施。三是加强行业合作。深化与船海核行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扎实推进合作协议的落实落地;积极拓展与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企业合作。

(七)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管理。我们要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管理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机制创新、领域拓展和服务支撑的成效。一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决策权,制定《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加强各专门委员会和院系学术委员会组织建设,推进“教授治学”,强化教代会、学代会及校务参事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做好校友会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建设,发挥校友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落实《信息公开实施细则》,扩大信息公开范围。二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管理队伍培训机制,提升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拓展综合服务大厅业务范围,持续推进网上审批和服务,使更多事情不见面办理,确需到现场办理的要“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深化内控体系建设,推进六大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内审能力。强化采购、资产管理工作,完善采购与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提升图书文献服务保障水平。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专家办刊策略,全面提升期刊内涵。

(八)加快现代化校园建设。办大学离不开坚实有力的条件支撑。我们要按照事业发展需要,大力开拓和科学配置办学资源,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师生。一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综合体育馆建设,年内投入使用。全面完成JY水池项目,做好周边环境配套建设。加快新兴基础交叉学科研究大楼、学生公寓、“三海一核”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工作,年内启动建设。着力推进学生食堂、公寓和教学实验办公等楼宇的维修改造。完善小赵家军工试验区规划。二是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融合式校园信息平台,制定数据标准体系,构建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的特色网上校园。建设智能校园虚拟卡系统,拓展校园卡多元化自助服务,提升校园卡增值服务能力。三是持续改善民生。精心组织并高质量完成2019年为师生办实事工程,开展办实事工程持续效果“回头看”。提高校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供高品质就诊服务。开放后勤服务市场,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做好基础设施保障、物业服务、校园绿化等工作。巩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果,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

各位代表!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单位和各级干部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单位和各级干部要强化规矩意识,要讲规矩、守规矩,准确把握规矩执行的各种要求、标准和尺度,以更有实效的行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各级干部要切实强化责任担当。事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广大干部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对重点任务,要铆紧各方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与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干出无愧于师生的新业绩,干出学校发展的新辉煌。

各位代表!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征程催生新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秉承“哈军工”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拼搏进取,跑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接力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文章录入:赵琳琳    责任编辑: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