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热线:010-62978088

客服在线:0736-7777901

深读 大家荐读 内容详情

倾听大海的声音

2019-09-03 16:40:53 工学周报 作者:唐晓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九章 南海升帐

 

  1994年4月,悬挂着五星红旗、承载近百科研人员的“勘测三号”和“实验三号”水声科学考察船驶入中国南海。这是中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也是首次由中国科学家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考察,堪称中国水声界从浅海迈向深海的“第一步”,是国家战略从“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再到走向深海的一步跨越。作为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的杨士莪与中国水声科研人员们为此筹划、奔波、企盼了整整十年。

 

  第一节 两级“台阶”

 

  杨士莪之于中国水声事业的贡献,远不止水声专业的创建。在制定中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科研方向、指导和促进中国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防科委“水声领导小组”成立于1963年的中国第一次水声规划会议上,同时成立了“水声专业组”。会议讨论了中国开展水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规划,并就建设研究所、工厂的规模和有关高校水声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杨士莪作为小组列席成员,参与了中国水声事业早期发展的谋划。

  文革期间,水声领导小组因为客观原因,实际上处于解散状态。1982年,国防科工委恢复成立“水声专业组”。不久后,水声专业组被划归为六机部领导,杨士莪被任命为组长。从1983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个“组长”,杨士莪一干就是十几年。

  “水声专业组”作为中国水声领域的最高参谋机构,成员均为中国水声界的技术骨干,组长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学术能力以外,还需要具有高远的学术眼光、广阔的学术视野,能够对学科发展进行谋划与布局,对整个学科发展起到高屋建瓴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杨士莪任组长期间,参加了历次中国水声规划的编制工作。他与水声专业组成员根据中国水声技术发展现状,为水声科研的发展方向把脉,先后预见性地提出了拖线阵声呐研制、南海综合水声考察、综合声呐研制、水下目标识别研究、多基地声呐研制等中国水声学发展方向。1986年,他当选为中国水声专科学会主任委员。

  正因身处这个平台,杨士莪对中国水声学的发展具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始终是中国水声事业发展最坚定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之一,直接参与中国水声科学发展方向的抉择并规划水声科学的发展布局,在这个平台上,杨士莪逐渐成长为一位水声战略科学家。而水声战略,决定着中国水声事业的未来。

  如在1982年的工作会议为水声技术未来几年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讨论,杨士莪等水声专业组成员对水声事业未来集中力量发展的方向达成普遍共识,他们认为:要想加速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必须跨上两级“台阶”——进行水声设备“拖线阵声呐”的研制和组织中国首次南海水声综合考察。

  “拖线阵声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水声技术三大突破性进展之一,杨士莪早已敏锐地认识到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舰船声呐中工作频段最低、作用距离最远的水声设备,拖线阵声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迅速成为水面舰艇、潜艇等的主要声呐装备之一。

  杨士莪等认为,在80年代初,国际上也刚兴起对拖线阵声呐研究的热潮不久,所以,即便中国刚起步对其研究,还不至于被拉开过大差距,正好可将对拖线阵声呐的研制作为一个“着力点”,以点带面,进而带动水声学整体学科的发展。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要想提升中国水声学研究水平,对拖线阵声呐的研制首当其冲。

  经过这次会议统一思想后,对拖线阵声呐的研制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逐步落实。在该设备的早期研制阶段,杨士莪所在的哈船院水声工程系曾协助七一五所,在重力式低噪声水洞中进行了相关水动力噪声测量的实验。后来,水声工程系的相关科研团队相继进行了关于拖线阵声呐的总体技术研究、流噪声及其控制研究、阵形测量系统研究、信号处理技术等课题,均曾获得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为中国水声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做出重要贡献。

  而水声专业组工作会议中达成的另一个共识、提升中国水声事业的另一级“台阶”——筹措组织中国首次南海水声综合考察,却因为动用的兵力较大,需要的投资较多,在此次会议后酝酿、筹划了长达十年时间。在此期间,杨士莪及水声专业组成员为促成此事花费了大量精力。

  杨士莪谈到筹措南海水声综合考察的初衷时说:“几十年来,海军有了一定发展,这从海军在建国初期的反登陆作战到80年代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变化,就可以看出来。我总认为,海军不能老守在家门口,总归得往外走,一往外走就是深海。而深海到底是什么情况?有些什么规律?这就需要中国水声事业的研究领域从浅海迈向深海。在海军走向深海之前,我们这个学科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好准备,这犹如军队到达那个地区以前,先要有该地区的地图一样。而南海对我国又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所以,南海考察无论从水声学发展角度,还是从海军建设、国家战略意义上来说,都势在必行。”

  对于杨士莪等水声专业组的诸多成员来说,这场历时十年的考察筹备是一个系统庞杂的工程。

  在此期间,杨士莪制定了考察方案,奔波于北京、广州、湛江等地进行调研,起草编写了《南海重点海域水声综合考察论证报告》《实验大纲》《实施计划》等重要文件。实验用船和设备落实、参试人员组织、登船出海地点、航次、航路规划、实验项目内容确定等……杨士莪对这项浩大的工程进行了周密而详尽的筹划和安排。

  国家为这次考察也进行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国防科工委将其作为“八五”重点攻关预研项目,并主持考察计划。中国船舶总公司、海军及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实施,投入近百台(套)大型设备,组织了全国十三个单位、上百名水声科研人员共同参加。在这些科研人员中,除了杨士莪以外,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系杨德森、谭福满、李新民、朴胜春、于铭、赵景义、陈德智等7名青年教师也参加了考察。他们在这次考察中得到了很大锻炼,并成长为中国水声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994年春天,杨士莪被任命为“南海水声综合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正式开展中国首次独立进行的大型深海水声考察。这一年,杨士莪63岁。

文章录入:陈晓雪    责任编辑:赵琳琳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文明社会,从理性发贴开始。谢绝地域攻击。
热门文章